網頁

2009-12-19

幾種閩南語標音的方法


        聽說香港在97之前,還不必在課堂上學中國普通話的時候,中文課全部以粵語上課,而且也不教拼音。外國人也是如此,使用英語作為母語的人,從來不用什麼kk音標,能說就能寫,這個觀念也造成近年臺灣英語課程「直接拼音法」的流行。

        然而一個語言,若要有文字來配套,進而要編成字典使其標準化、經典化,而不至於使語言只侷限在日常生活用語中打轉,仍需要有方法來標示其讀音。

        以閩南語而言,傳統的閩南語字典都是用「十五音」配「四十五字母」來反切,例如「公一求」則是取「公」字的韻母ong,讀第一聲,再配上「求」字的聲母k,合起來拼成kong這個聲音。


        這種切音法所編成的字典,我目前收過最早的是清末福州集新堂的「彙音妙悟」。這本書在台北永康街的「蠹行」有售,可惜並不全。近代如沈富進編的「彙音寶鑑」、李木杞的「國台音通用字典」等也都使用這種切音法來標音,可以說是最傳統的漢民族標音法。

        漢民族的傳統標音法還有一種,就是直接以同音字來標音。比如「紅,讀如洪」。


        例如上圖這份筆記,原主人將幼學故事瓊林中的生字抄在右欄 ,在字旁寫下同音字來標注。如「妍」旁註「言」、「墜」旁註「隊」等。有趣的是這份資料標的音不完全正確,往往因此反映出臺灣傳統的「俗讀」或「誤讀」。如上圖的「容」字他註為「雄」,「容」字為iông,「雄」字應為hiông,難道他註錯了?我想這就反映了部份地方把「高雄」念成ko- iông的緣故,所以原主人誤把「雄」字當成iông來註了。

        1895日人來台後,開始大規模有系統地對臺灣作各種調查統計,當時的研究成果留至今日來看,仍不禁使人讚嘆「這就是日本人在做事啊!」

        只可惜日本人的舌頭,對於吃精緻的東西很利,對於發細巧的音很鈍。五十音拿來注閩南語,怎麼念都不順。

 

       上面幾張圖是日治時期有特別標注臺語音的文獻,以上圖為例,「萬無一失」一句,右邊日文標注的是意思,左邊日文標注的是台語讀音,讀音部份若念成來會變成「banu  buu  i  shi」,其中「i」和「shi」後面有個「tsu」的促音不發音。就我這樣的理解,和台語的實際發音可能是所有標音方案中差距最大的。不過,日治乃至戰後初期還是有不少人使用五十音的標音法,仔細看剛剛抄寫幼學故事瓊林那本筆記,最下面有個「繆」字,右邊就用日文標示讀為 「bi i u」。

        戰後初,國民政府也曾包容過一陣子臺灣閩南語,也曾聘專家學者商訂可以標注閩南語的注音符號,也就是朱兆祥教授所編訂的「臺灣方音符號」,至今有些台語教材仍在使用,好處是大部分符號與國語注音符號相同,所以一般人容易上手。


        自然,近百年來最通行也是最科學的拼音符號,還是羅馬拼音。


        本以為這種「阿啄仔」的東西應該沒多少人學,但其實撇去教會內部的出版品不論,我也收過好幾本書的筆記是用羅馬字在旁標音的,例如上圖,「何」字底下淺淺的鉛筆字寫著「hô」,「堂」字底下寫著「tông」。證明了羅馬拼音早已是傳統讀書人學習的一環。

        聲音釋放進空氣中,就再也追不回了。所以為了留住每個字的聲音,每個人都用盡自己的辦法來標注 ,於是聲音可以藉由閱讀來保存。從舊文獻中,我們除了「觀音」,還可以看出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的特性。

5 則留言:

  1. 再談母語(台灣閩南語)教學的亂象-鷸蚌相爭
    作者: 吳昭新(瞈望)(2008-04-02 15:55)【文學創作】【迴響:5】【閱讀:1,504】
    再談母語(台灣閩南語)教學的亂象-鷸蚌相爭

    筆者於2005年寫了《母語教學的亂象》一文刊載在《台灣文學評論》期刊上,過了三年後的現在,情形有了一些改變,想根據新舊資料再談一次感想。(註:1)

    在爭論、爭執了多年之後,於2006年年底,台灣教育部終於公佈了教育部版《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表面上似乎解決了爭論了多年的『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法』的問題,其實不然,我想沒有一個人是真的滿意的,羅馬字拼音各派也不一定會遵守,這樣不但多了一種拼音法,反而使問題更複雜化。(註:2)

    生為一個人無不深愛其故鄉、不愛其故鄉的母語者。很不幸的是只有生於台灣島上的人民為例外,在故鄉美麗島上生活卻不能講、學習其母語,更不能研究竟長達五十年之久,還要到國外才有自由學習和研究故鄉的語言的機會。早期由台灣到國外的留學生很多都到國外才學習母語的事實,另外研究母語的兩位先驅王育德教授和吳守禮教授,一個到日本一個到美國研究母語,兩位的學術研究的交流只能在檯面下進行,王教授本想於退休後到美國與吳教授見面,卻因王教授患心臟病急逝東京而未能如願,這些都是母語教育、研究的歷史事實。(註:3)

    台灣母語教學,尤其是台灣閩南語教學,問題重重,有些問題巧妙地被轉移焦點、隱藏起來,讓一般大眾以為只有羅馬字拼音法的爭論,不知道還有其他重要問題的存在,其實這羅馬字拼音法不過是台灣閩南語教學種種爭論事項中之一而已。

    近二十年來,母語教育、學習有機會搬上檯面,能在台灣本土自由教學以來,有很多愛故鄉的人士能公開全力投入教育推展母語的行列,貢獻他們所能的一切。可惜的是,或因語言學教育背景的不同,或因使用的標音符號各有其所堅持或主張,或因錯誤認知有不少母語是有音無字(是『音字脫節』,非無文字),或甚至有為廢棄漢字並為拉丁化台語鋪路(中國共產黨的最初目標-中文拉丁化)的主張等,以致母語教育呈現一片混亂場面,教育部更不知所措,讓反對母語教育者(大中華民族主義者-政治野心者創造出來的政治用語)暗中竊喜,趁機多方予以反面宣揚,成為母語教育推展的障礙,實在令人痛心。

    本來要執行或推行一件事在方法上要有一個標準依據似乎是一件理論上聽起來很容易說服眾人,很合乎道理且比較能快速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有時候卻是似是而非,尤其是事關人性的弱點因素(名、利)時就不一定如此,反而會讓事情更複雜化而造成同志間(台灣主體意識)互相仇視、污蔑,這是同為母語推展貢獻的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不幸。事關母語教育就是帶有濃厚感情因素,認同鄉土意識的一件大事,因而不能只依靠似是而非的理論,就要硬性規定一種不一定為大家所能接受,但又要大家遵循的鐵定依據。

    我們教學母語的目的,在於盼望生於斯土美麗台灣島的人都會講、寫自己的母語(包含閩南系台灣話、客語、南島語,當然我們也認同台灣的新住民的後代也會講他們父母親、祖父母親的母語鄉音,如同不少台灣到美國的新住民的父母親要他們的小孩會說台灣的語言一樣,但是能繼續幾代則依大小環境的變遷而異),如此期許子孫後代能瞭解祖先辛苦的經營歷史與故鄉的美麗江山,認同自己的母親故鄉-台灣。

    然而我們也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學不三不四的母語。雖然母語中有些字或詞有不同的發音,但是這只是鄉音之差異,而且也漸漸自然地有通行音的形成,而其他語言也多有相同情形,並不是台語特有的現象,絕不可以變成反對母語教學的藉口。有人更不知反省,不但不認真去學習校正自己不正確的母語發音,反而硬說是自然語言而利用媒體的優勢大肆宣揚其不三不四的母語。......(續讀請至)

    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1905

    回覆刪除
  2. 是吳醫師蒞臨嗎?感謝您補充的意見。

    回覆刪除
  3. 現在正在聽洪榮宏的「愛情的力量」,其中有兩句「小卒仔也會變英雄」、「英雄也會為情來悲傷」,他也全部唱成「ing-iông」,可見「雄」念成iông是很通俗的事情。

    回覆刪除
  4. 「雄」 「容」字 音為iông

    沒什麼不對

    因為h這聲母 有些地方在唸的時候就是會不見

    就如同唐朝 "雲"這個字的唸法

    古時候沒有h這聲母 而現在是有h這聲母

    供您參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