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本老筆記本,封面蓋著原主人的印章,翻開第一頁,第一行就開宗明義地說:「存書列表」。
這是一本幾十年前,某個愛書人的藏書書目。一本或一套書化為一行一行的鋼筆字 ,總共抄了505條書目。看著他端正的字跡,彷彿用心寫著一封情書,就可以讀出一個人對於書本的愛戀。
這份書目,只抄錄書名與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日期付之闕如。不過幸好今天我們有全國聯合書目網可以查詢(http://nbinet.ncl.edu.tw/screens/opacmenu_chia.html),此中大部份書目的出版資訊都能找到。依據這些書目的出版年代,可以估計原主人是在民國六十年代末,頂多七十年代初所整理的。當時書籍是一定程度的奢侈品,為了買一套書而勒緊褲帶餓個幾餐是常有的事。所以從這份書目的質和量來看,使我有幾分「好傢伙,這個人到底是誰」的好奇。
然而抄寫書目是一回事,找不找得到書,又是另一回事了。若家裏藏書不過兩三櫃,怎麼亂放也是那幾公尺內的事。若藏書多到書櫃放不下,須得隨地亂疊,如同台北牯嶺街松林書局的擺設的話,問起「某本書放在哪裡?」,也只能指著某一堆書山說「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了。
據說有些藏書家利用空白卡片登記書目,一張卡片代表一本書,所以翻找卡片就能明白自己有哪些書----然而確定自己有哪些書,和自己找不找得到、拿不拿得出來那些書,還是兩回事。
不可否認,能有一份書目,是比較易於掌握自己的藏書狀況(要不家裏也就不會重複的書一大堆了),還有方便與人交流的功能。
台北牯嶺街上有一家小舊書店,老闆有書目一本,記載珍本若干;這些珍本平時不放店裡,有客人特別指明要找才拿到店。我曾按書目向老闆訂了幾本,後來經過幾次,老闆都沒有拿到店,我也不甚在意;直至有一次老闆看我又晃到店裡,忍不住問「小老弟,我看你來了好幾次,什麼都不買,你到底要找什麼?」我實在啼笑皆非,我在等您把書目上那幾本書從府上拿過來唄您哪。
aNobii網路書櫃也是建立書目的一個好方法。只要把書上的ISBN(國際標準書號)號碼輸入,網站就會自動把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甚至封面等資訊找到。然而其最大的缺點是,對我來說,收藏的書幾乎都是早期沒有ISBN的,甚至整個aNobii上也沒有人有和我相同的書,所以我的網路書櫃也只是掛著多少認識些書友,聊備一格。
所以列書目對我而言,我要說:找書、買書、修整書、讀書、整理書都嫌沒時間了,怎麼會想去列書目呢?
書目是沒時間整理了,但書也總不能毫無秩序的亂放吧。雖有「書似青山常亂疊」之古意,但總有「書到用時方恨『找』」之長恨。 於是書架越買越大,分門別類排好,例如這是武俠櫃:
這是書論櫃:
等到書櫃又滿,地上復見書山,那又是待日後再煩惱之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