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08-09

[胡思亂想] 求舊書書價的計算公式


         雖然人們常說,舊書這種東西沒有一定價格,要視當時市場的供需法則和賣家心情而定;然而大略上來講,一定的「行情」還是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格主在舊書店裡,常先翻翻舊書,再翻到封底看鉛筆書寫的價格,往往都和我預料的差不多----一言以蔽之,某本書乃至某種類的書,還是有一定的「行情」可以估計。

        由於我對日治時期臺灣研究的資料有些興趣,對於日治時期出版的臺灣事情、鐵道、物產、語言、地理相關書刊,縱然買不起,翻翻也是過癮的;於是翻過的書累積到一定程度,對這一類的書籍行情也有了個認識,某日遂突發奇想----這一類的書,是不是能導出一條公式,來估計其大略的價格?

         一般來說,書是越大本、越厚越貴。也就是可以用開數和頁數來約略衡量其價格。開數的數字越大,書頁面積反而是越小,這點是計算時要注意的。

《臺灣博覽會誌》厚達千頁,在當年是非賣品,我真想知道若有發售版的話會是多少圓。
         雖然有時相同的版面,文字能比圖片說明得更深入,然而舊書界有一個現象,就是圖片比文字值錢,因此老相簿往往能競標到天價。有些書籍內頁有相片、地圖等,這些相片和地圖所佔的頁數,也該獨立出來計價。

滿滿的全是相片,定價六圓----當時公學校老師月薪大約十七圓,就可以養飽全家了。
        開數、頁數和圖片在該書剛出版之時,就影響了該書的價格。一本又大、又厚、圖片又多的書,在大正年間剛出版時也絕對不會是親民的價格。然而隨著歲月的洗禮,這本書多了兩項左右其價格的變因:年份與品相。

        首先,年代自然是決定價格的條件之一,年代越久,書籍損壞佚失的機率越大,能保存下來的書自然彌足珍貴,因此要加一條公式為(2011-n)×D。n為該書西元出版年代,D這個係數尚未知。

        若年代雖然久遠,但因蠹蝕水漬等因素而品相不佳,價值自然也要打折。書況到底如何量化,是一個只能自由心證的問題,通常在網路拍賣上會用「五成新」、「八成新」乃至「全新」等形容詞說明品相。在這個項目,則要加上(x/10)×E的項目,x為書籍是幾成新,E係數尚未知。

若書有函套妥善保護,函套雖破,書況倒還可以像剛出版的一樣。
        最後還要考慮到這本書有無題簽或書主簽名,簽名者是默默無名之輩,那就罷了,若是名人,自然還要加價。

        綜合上述,也就是說一本日治時期的臺灣研究書籍, 其沽價的公式是:

        [(1/開數)×A+(總頁數)×B+(圖片頁數)×C] × [(2011-出版年代)×D] × [(幾成新/10)×E] + 簽名價值。

       而至於ABCDE等係數是多少,那當然還要多累積樣本來慢慢推敲了。

        這等胡思亂想,為藏書估價,說來市儈得可笑;然而豐子愷〈夏天的一個下午〉就說了,夏日午後,百無聊賴,自然是要找些樂子來消磨的。曾經有些科學家,大約是牛頓吧,相信終有一條公式可以闡述宇宙萬物運行的奧秘;今日小子突發奇想,信手塗寫計算舊書價格的公式,實在不足一哂矣。

        後記:事實上,賣家絕對不會有這種公式來決定訂價的。就好像演講比賽,評審老師的分數表雖然會明訂內容、台風、儀態等若干分,但鮮少有評審真的照這些項目一樣樣打分數再加總----通常是先打好一號參賽者的分數,二號參賽者的分數就以一號的分數作基本分數來加減。

        所以賣家通常並不是依開數、頁數、圖片等項目個別打分數,而是依以前售出的書籍價格作參考價錢,再去斟酌,例如:「上次片崗巖的《臺灣風俗誌》賣了一萬,這次這本比較小本,沒那麼厚,大概六千----不過加上老照片,書況也不錯,算七千五好了。」所以這篇所說的公式,誠然純為異想天開,聊作消遣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