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01-11

收藏家的條件


        買書的嗜好持續已久,但在網誌上發表一些關於書的見解心得,是近幾個月的事。也因為這個網誌的瀏覽往來,進而認識不少書友或文獻界的收藏家。

        包括網誌頁面右側的推薦相關網誌連結,也可以連結到不少資深藏書家的網誌。仰望前輩收書評書論書的行跡,歷史掌故侃侃而談如家常者有之,購買高古善本而一擲千金者有之,旁徵博引足為學術立論者亦有之----且更有不知其數的藏書家,大隱於市,不會上網也不露口風,如同武俠小說的掃地僧或獨孤求敗之流者,尚未被人知曉。

        而吾輩初立志於在藏書江湖打滾的雛兒,要如何踏出第一步呢?

         首先,「量」自然很重要,但也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看似相當矛盾,且讓我這麼說:藏書數量多,自然是藏書家必備的條件,幾乎沒有藏書家不具備這條件。常有人說藏書家某某,花掉幾分之幾薪水買書啦,一個月買或讀幾公斤書啦,一年花掉可以買多少單位的物質(比如車子、電視、冰箱、原子彈、營養午餐)來購書......,凸顯的自然是「量」(或「貴」)這一特色。然而「量多」卻又不是藏書家藏書的第一個目標,藏書家的藏書再多,也比不上一間鄉立圖書館,最多和一家鎮上的小書店打平罷了;藏書家往往是為了其他目標,買著買著,就買成這麼多了,因此「質」比「量」還重要。純粹只為「量」多而買書的人,算不上藏書家,我會勸他去加盟當一家金石堂的店長。

        ----上段提到「花掉可以買某某物資的錢買書」這種計算法,順帶提一個趣聞,吾友曾某(之前文章提過,寫書法那個),曾花可以買一輛汽車的錢買了一張于右任,伯母聞之當然◢▆▅▄▃崩╰(〒皿〒)╯潰▃▄▅▇◣,但吾友勸母曰:「和我同齡的人,都只想著存錢買車,所以媽你應該這麼想:我兒子才不屑流於世俗,寧願大手筆買張于右任在家裏擺,講出去多風光啊!」伯母就這樣被說服了。

         既然「質」才是藏書最重要的,那麼該怎麼著手呢?每個收藏家都是從自己的興趣、或者自己所處環境容易得到的東西開始收集:小時候收瓶蓋、尪仔標,長大後常出差住飯店者收集飯店火柴盒(現在這東西也越來越少了)、常到國外者買國外明信片。收書也一樣,起初一定是從自己某個中意的題材或作者為起點,然而臺灣已經有這麼多老藏書家、老舊書店,現在再怎麼急起直追,也追不上前代先行者。

        於是有人另闢蹊徑,那些藏書家喜歡滿篇之乎者也的古文自己加評點,我就收民國初年白話文剛興起的新文學作品;你收民初的白話文學作品,我就收五六零年代臺灣的現代文學;你收完坊間所有五六零年代的現代文學,我就收八零年代之後的夏宇羅智成;你把夏宇羅智成都買光了?那我買鴻鴻駱以軍......。總之,避免和別人收的書「打架」是一件聰明事,尤其是和你打架的是前輩收藏家的話----然而,有時候興趣就是會和其他人相同,硬拗不來,那也就算了。收藏,自然還是要符合自己的興趣。

        就像作論文題目一樣,前人作過的題目,避免再作;前人已經收得差不多的書,避免再收。於是題目越找越小,分工也越來越細,質量也才能越來越精。因此演藝界有「全方位藝人」,但收藏界沒有人敢自稱「全方位收藏家」,收藏一全方位,家裏成垃圾堆。

        也因為如此,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避免硬碰硬而在拍賣競標上折損銀兩(而且屢次競爭得成交價越高,下次出現時的底價也越高),臺灣的收藏界也因為如此而豐富多元。以右邊的推薦網誌為例,元人專論武俠,故紙堆蠹魚與老淘興偏高古,yihwa擅寫現代文學,pk2頗多史料彙編,有人愛地圖,有人愛題簽......可謂收書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讀者閱讀至此,且慢奮起大喊:好!我要當藏書家!我要去買書了!----吾尚有一言要勸:縱使時間空間金錢尚稱充裕,對於收書也已經立志且謀略了(買書居然要事先立志和謀略,真是奇聞),讀書和整理書也是藏書家必備的工作。買書不讀不研究不利用,落得「私藏共有文化財產」之譏,甚是罪過。破書也必先整理而後收藏,無論是縫、補、剪、糊、防蟲、除濕等工作,雖無法如裱褙店之專業,但也非作不可。這些讀書與整理書的工作,亦為藏書家之天職也,立志藏書者不可不知。

        好了,去買書吧。

3 則留言:

  1. 不消說藏書家,只要是稍微喜歡買書者,大概都很難把書都看完,看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買的速度哩。但有時就是一個興趣焦點或研究範圍,所以相關的書不買就離不開書店。

    「私藏共有文化財產」這點倒頗有感觸,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本小弟老師的早年著作,因老師已不存該書,我便詢問能否轉售予我,想送給老師為紀念。對方拒絕了,也無妨,又再問能否複印一份,還是拒絕,真的讓我覺得很遺憾。所以我就在想,這麼久以來,藏書對於我們(應該說我啦)來說,真正的意義究竟在哪呢?只是一種擁有的感覺嗎?還是能有更高的價值在?這是我最近在深深思考的事情。

    回覆刪除
  2. 言之有理。但以個人經驗來論,藏書家者,非職業名稱,是一種嗜好,未聞有人自少「立志」作藏書家,多是「興之所至」「不小心」成為藏書家的。

    有人年輕時為無錢買書所苦,俟事業有成,一日路過舊書坊,「啊啊啊,這本不是我年少時在每每書店掙扎許久,計算著要吃泡麵土司若干日,終究未能買下的名著大作嗎?」自此開啟圓夢藏書之路。

    有人專事研究,風聞網路上有相關珍本出售,拍掌大樂,「吾道不孤!」以求全之心,將相關不相關的書籍一網打盡,不意間藏書充室。

    藏書作為一種嗜好,感性的訴求,表現的是個人的成長背景和興趣走向,如何以理性出之?藏書衝突又怎樣?書價不菲何足論?

    「雖千萬人,吾往矣!」

    回覆刪除
  3. 這篇本是「後設」的,先觀察藏書家的藏書和作法,再倒回去設想還沒當藏書家之前。
    所以世上有立志當科學家的、有立志當太空人的、有立志當蔣總統的,可就沒有人立志當藏書家。所有人都是懵懵懂懂、邊買邊學,買著買者就買回一個藏書家之名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