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同學會的旺季,各大餐廳從中午就坐滿了後青春期的同學們,一起緬懷國中、高中乃至大學的點點滴滴,宿情未了、舊仇未算、積債未清的同學們也趁著見面的機會,好好把青春的故事說完。
老同學們見面時總會自嘲「變成老人了」,或互相調侃「你還沒死喔?」但有誰認真想過,每年一次的同學會將辦到什麼時候?把老同學的葬禮當成是同學會,是什麼心情?
年輕人在同學會上只顧著聊天、打卡、自拍,沒有人願意想這種事情,也想不出來。而近日我收到一批文獻,正是一群出生於清末(1895年左右),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老校友逐年的同學會紀錄。
日治大正四年(1915),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也就是後來的市北師,今天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一群畢業生風光地走出校門。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是台灣第一所師範學校,更與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並稱為兩所台人最高學府。這些畢業生才華洋溢,家境大多不差,稱為當時台灣青年中,站在金字塔頂端,最拔尖的人才也絕不為過。然而無論多有才華、多有權勢的人,誰也無法阻擋時間的齒輪轉動,我們且把時間快轉到1964年,這群同學已然一群是古稀高齡的老頭矣。
1964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第十期校友第一屆同學會合影。 |
這一班同學,到底有哪些人中龍鳳?在1964年已經過世的老同學中,最有名的當數藝術天才黃土水;而當時尚存的二十餘人,隨隨便便指個名字出來,也都是政壇、杏壇、文壇的人物,舉隅幾位如下:
吳朝綸,字靜閣,新竹人。1936年組燈謎會「的社」,1959年與黃文虎、來楚庚等創集思謎社,著有《靜閣謎話》等,為台灣謎學大家。
吳朝綸像 |
吳靜閣題贈之著作《燈謎體格類纂目錄》 |
林添奎像 |
王永成:鹿港士紳,全台灣有不少人去過他家。我們去逛鹿港老街時,會經過一座古厝,圍牆邊露出半邊井,令人印象深刻。沒錯,鹿港鎮瑤林街12號的「三槐挺秀」古宅,就是他家。
王家的半邊井,表示有水大家用,不是王家的人一樣歡迎,顯示出世家氣派的泱泱大度。 |
王永成像 |
甘阿炎:戰前即為宜蘭街協議會員、宜蘭市會議員等,戰後曾任宜蘭縣縣長。
吳太平:曾任桃園農業學校校長、桃園吟社社長。
其他尚有新竹士紳黃煥彩、苗栗的鍾建英、澎湖文人林廠、林熊徵秘書吳國治......許多人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人物誌》便嶄露頭角。
這群老同學遂於1964年三月十五日,假何禮謙在北市重慶南路的住宅舉辦第一回同學會,與會者十八人。
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舉辦第二回同學會,地點在桃園中壢,由在地人林添奎、吳太平、江上鵬主催,招待同學遊覽石門水庫,大家攜家帶眷,總數有三十人左右,同學實到十九人。
第三回同學會辦於1965年三月,遊覽野柳,午餐後至陽明山賞櫻。
第四回同學會辦於1965年九月,由甘阿炎等輪值主辦秋季同學會,招待遊覽南方澳、武荖坑等。
此後同學會照例每年春、秋各一次,地點從第五回開始依序是烏來、鹿港、台北、北投、花蓮、台中、大溪、銅鑼(這一場名曰賞菊會,不算全省同學大會,但與會者有十一人之多,不遜於同學會,因此後來也把這一場算入)、澎湖、白河、角板山、台中。然而殘酷的現實到來了:從1966年十一月吳節去世開始,次年張茂振、何禮謙之夫人去世,1968年去世同學則有謝水全、吳開芽、王永成三人,1969年過世者為郭福連之夫人、吳萬來。70年代後,連文瑄、何禮謙、吳太平、黃煥彩、甘阿炎、江阿炎、江上鵬、郭福連、郭彩鸞、劉清池、林添奎、吳朝綸、官阿勝相繼離開,至最後一筆紀錄1980年六月羅其英喪禮,還能發電弔訃、親往參加者,只剩鍾建英、林廠、吳國治、陳戊壬、周錫堯、盧水福六位同學了。
依紀錄來看,這樣的同學會辦了十六次,最後一次是1974年十月在台中,當時與會的同學六人。接下來大概是由於每次聚會到場者屈指可數,會不成會,徒增傷悲,便不再辦全省大會,只剩零星同學的一般聚會;例如1975年林廠自澎湖來台,老同學特別舉辦歡迎會,到場還有九人。1976年八月住花蓮的官阿勝、澎湖林廠來台北,遂於林添奎處聚會,九人到場。1978年官阿勝北上,歡迎會五人到場,也是最後一次同學的聚會,大夥兒時年約八十三歲。
看著一次又一次同學會的紀錄,真實感受同學之間的友情,毫不作偽,包括嘲笑同學懼內而聞虎色變、或在聚會中齊唱學生時代的歌曲、在車站與闊別半世紀的同學相認、有漢學底子的同學作詩互相唱和,這是何等歡愉的事!而紀錄冊後半幾乎都是同學的訃文,凋零的速度比辦同學會還快;有些人才參加過春季同學會,隔月便離開人間,不知他在彌留狀態的時候,腦海可會閃過同學相聚時的笑聲?
當時的讀書人大多有漢學底子,即席寫詩唱和,毫無困難。 |
簽到、會議記錄、題詩豐富 |
老朋友的葬禮,算是另一種同學會了。 |
調侃懼內的同學XDXD |
這份資料,讀來讓人感慨萬千,夜裡反覆難眠。我窺見了人們最真實的一生,二十多人、八十多年的歲月濃縮在幾本冊子上。所有人將來都會有這一天嗎?回憶這種東西到底是及身而滅,還是精神永在?他們考慮到自己隨時都可能會死去,特別謄成兩本,吳朝綸序:「庶幾他日,賭物懷人,緬想今日盛況,永浮腦海中,無時或忘也」,費了這麼大工夫,為什麼最後還是出現在陌生人開的舊書店中,最後在一個陌生的小輩手中保管?答案只有一個,該屆畢業生全部都不在了,當然不在了,現在還活著的話都快一百二十歲也。他們的珍貴回憶差一點就無人知曉,最後傳到有緣人手中繼續保管,讓世人知道他們曾經如此燦爛過。
先前著名的廣告「不老騎士」,敘述一群耄耋衰年的老人,騎上摩托車環島,尋找年輕時代未完成的夢。我手中的這四冊紀錄,就是真實的「不老騎士」,他們不騎摩托車,他們用文字、詩詞、相片甚至訃文證明自己存在。人總要留些什麼下來的吧?人,總要留些什麼下來的吧?
人生有三種東西是老的好 老酒 老狗 老朋友
回覆刪除讚!
刪除敢問閣下可是在收藏老的書籍?在下不才,對這一方面也很有興趣,惜無門而得入!冒昧請益,是否得幸能獲一二指點?
回覆刪除感謝您的支持,可先參考舊作幾篇:
刪除http://ngtsinlam.blogspot.tw/2010/01/blog-post_11.html
http://ngtsinlam.blogspot.tw/2009/12/blog-post.html
http://ngtsinlam.blogspot.tw/2009/11/blog-post_28.html
尋找居住地附近的舊書店是個好方法,從網路拍賣來找也是一個途徑,預祝蒐書愉快!
謝謝
回覆刪除到你這裡,算是個好歸宿吧
回覆刪除感謝您的鼓勵!
刪除真真感慨萬千,
回覆刪除今朝此地欣相會,皓首龍鍾異昔時。
五十年的同學,那種牽掛已經是一輩子再也分不開的了。
痛哭知音少一人。
那些字裡行間濃厚的情感,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謝謝你的收藏!看到曾舅公的名字很令人欣喜。
回覆刪除天啊...我的曾祖父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當年分發到臺南廳大社公學校,次年分發回故鄉豐原的臺中廳葫蘆墩公學校,在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都可以查到他的名字與當時的總督府紀錄(等於是國家造冊的公務人員),看時間,正是這群人的同窗啊!
回覆刪除請問是否有當初畢業名冊,可否找到一位:曾進通先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