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與父經過嘉義舊書店,老闆丟出三本舊書,曰:「第一集缺封面,不過頁數沒欠,有全。」老闆能從櫃台拿出來,語氣輕描淡寫但語意謹慎鄭重地介紹,顯然不是等閒之物。戰戰兢兢翻開一看,原來是大正九年初版的《臺灣通史》。
雖然《臺灣通史》被部份近代學者批評是歷史小說,連橫的品行也因為〈新阿片政策謳歌論〉的發表而有些晚節不保,然而由於這一本,更正,這一套《臺灣通史》的序文(看了初版本之後,才知道《臺灣通史》原來不是「一本」書):「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之句,光是這句話,就足以讓臺灣人殺身以報,讓天地泣鬼神驚,庇佑連家代代出得好子孫,個個都是人生勝利組。
這部書的歷史評價、學術貢獻等相關研究,九十年來已是汗牛充棟,怎麼也輪不到我來議論,還是談談購得此書的樂趣。
好書確然是好書,但是好書也伴隨著好價錢。舊書店老闆比出了一個數字,言明一個子兒都不能少。若這一部保存良好,有個八九成新,那也罷了,還稱得上撿了個漏;可眼前這三本書,第一集的精裝硬皮封面早已不見,由原書主重新線裝,在書皮上自題「臺灣通史」,在品相上來說,是有明顯缺陷。因此老闆開的價錢,可拿捏得真準,剛好是個「噎脖子價」----高不高,低不低,若再低點便可歡喜付錢帶走,若再高點也可坦然放下走人,可它卻剛好達到CP值臨界點的地方,不免讓人把書拿起了又放下,放下了又拿起,一邊搖頭一邊口中嘖嘖,如此重複好幾次。
翻來覆去約莫十分鐘後,這才注意上方的藏書印是什麼字----按理說藏書印早就該注意到了,可人一心不能二用,先前光在意那缺了書皮的事,這藏書印也就忘了細看。我看那藏書印,先認出個「州」字,我說:「這印章是什麼州?」老闆顯然是早就認過印章的,順口就說:「荻州」,我一聽,可不是嘉義舊詩人荻洲林緝熙?名人名書,值了,便將這套書買下來。
林荻洲何許人也?在此先打個岔。據《嘉義市志卷七人物志》所載,林緝熙(1887-1962),號荻洲,嘉義市東門町人。自幼聰穎好學,1905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為嘉義地區首位畢業於該校者。任教於嘉義附近之公學校;其後曾任職於明治製糖會社,歷經溪湖、南靖、蒜頭糖廠主持會計,工作勤勉,調升為會計主任。1944年起隱居嘉義鹿滿山十餘年。與賴子清、賴惠川等於1915年創立玉峰吟社,亦曾加入嘉義小題吟會。著作有《荻洲吟草》、《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編輯《諸羅四友詩鈔》卷上等。(目前所知著錄,皆未將林荻洲的生平加一條「編輯《諸羅四友詩鈔》卷上」,何以我卻說他編了這本書?改天另闢一則短文誌之。)
翻開這部《臺灣通史》,幾處關於嘉義歷史的紀錄,荻州先生還在空白處加註。由於一來此書在嘉義購得,二來原書主特為嘉義歷史眉批,讓我愈發相信原書主是嘉義舊詩人林荻洲。可是找著找著又發現一個問題----林緝熙先生號的是「荻洲」,可不是「荻州」,這一字之差,結果可大可小。我把這事情給漢章叔說了,他說依他的經驗,《臺灣通史》初版時銷路不好,畢竟當時這三冊定價十二圓,不是一般臺灣人買得起的;後來連橫在許多刊物大登廣告,《臺灣通史》落價像落西北雨,訂購者稀落像桃花過渡。《臺灣通史》多是日人買來研究臺灣歷史,所以在日本常可以買到全新品相的貨;因此漢章叔懷疑這「荻州」是日本人的姓氏,並非林緝熙。
〈獨立紀〉一卷,敘述臺灣民主國抗日過程,由於避諱,後來改成〈過渡紀〉, 在原書上看得到覆貼為〈過渡紀〉的痕跡。 |
這不就是玩舊書之樂嗎?得絕版珍本,是一樂;由眉批手澤想像先人挑燈讀書之情,是一樂; 由藏書印追溯原書主的身份,那又是無止盡的懸念,也是無窮盡的樂趣了。
真好奇所謂CP值臨界到底是???
回覆刪除就是CP值剛好臨界在噎脖子上的價錢----老闆伸出隻手張開掌心。
回覆刪除印章上的字不能亂刻。很多字在古代字體(甲骨、金文、篆書)中是沒有的。
回覆刪除觀其字體,該字體是否有「洲」這個字?這可以查一查篆刻字典(師村妙石編)。
我猜可能沒有「洲」字,而只有「州」字。
若是如此,不能算是減筆,而是正確的篆刻。
淺見供參!
樓上太專業了!我會去查查資料。寫部落格就有這種好處,若不寫出來,讓路過行家指正,好多事情真正是ㄧ輩子都不知道。
回覆刪除格主您好啊!恰好我也收了一套初版台灣通史,書況完整,不過黴斑免不了,請問這套書如果開個噎脖子的價,您覺得兩手攤開值不值?
回覆刪除據說初版台灣通史品相良好的,現在確實是一萬元左右。看來您的文獻可也不少!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學長真博學~ 一班人看到印,就是知道了名字也不知道後面有甚麼意義
回覆刪除真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