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03-28

人肉搜索!四言雜字的作者張先生踹共!

        最近有幾件讓網路鄉民看了義憤填膺的新聞,通常是一些患中二病的國中生(國中生有中二病,理所當然),把吸毒、霸凌、飆車的事情放在部落格上,引起廣大鄉民不滿,紛紛用種方法找出當事者姓名、學校、肖像、電話和住址甚至是嗜好、專長公佈出來,這種找出原po個資的行動,稱為「人肉搜索」。鄉民找到其部落格,至留言板處,勸導有焉,怒罵有焉,貼心經者有焉,貼出師表者亦有焉。當然最多的留言,往往是叫當事人「踹共」。----踹共,「出來講」之閩南語也。

        最近剛好在找臺灣客家雜字「四言雜字」的資料,赫然發現家裏那本不起眼的手抄本竟然是文獻上從未提及的舊版,裡頭有些資料,新版的四言雜字已經刪除。我讀這些堪稱海內孤本的資料,閱讀越有興味,隱隱覺得作者的身份就藏在字裡行間,等著被後人找出來。


        現在找得到四言雜字的最早版本,大概是苗栗李開章在大正年間發行的「四言雜字」了,最近出版的「臺灣宗教資料彙編」重刊過。而李開章在此書例言說:「此書古來無印刷出版、研究者,由人隨意抄錄」、「今將舊政府時代府縣官制,及傷害風俗之文辭,不得不削除改正 」可知斐成堂版《四言雜字》是史上第一本非手抄的《四言雜字》,李氏並將有關清代的官制、械鬥事情刪除,加入若干日治時代的事物。今人研究所據版本,大概是竹林書局版和1978年曾永義校閱、馮作民音註的永安版《四言雜字、七言雜字、訓蒙教兒經三種合刊》,比較這兩種版本,與大正年間的李開章版本差異不大。


        而我從手抄本四言雜字,發現數段清代舊地制的敘述,是李開章版所沒有的,因此可以這一冊手抄本 ,就是李開章還沒校正過的「舊版」。

        舊版四言雜字其中有一段敘述,是現在流傳的版本所沒有的,引起了我的注意:

        貓霧捒名,彰化縣管。大肚山背,一帶直上。東勢角止,河水界斷。山為屏障,葫蘆石崗。東北高山,天氣温煖。田肥水足,五穀廣多。嘉慶己巳,世遭變亂。客人遭刧,禍出非常。人多離散,田屋抛荒。塹彰交界,坡頭山頂。慣藏盜賊,捕人剪徑。張盧被刧,險些致命。銀錢搶空,衣服剥盡。刑法異常,羞辱難堪。神鬼何知,天地共鑒。聖賢之言,行不由徑。


        此段先提及「貓霧捒」,就是現在台中縣市一帶,當時屬彰化縣轄。再提及「東勢角」,在今台中市東北方,再來是「葫蘆石崗」,「葫蘆」指葫蘆墩,即今豐原,石崗為台中縣石岡鄉。這兩處在東勢角西方,張氏說這一帶「田肥水足,五穀廣多」;然而接著卻是「嘉慶己巳,世遭變亂。客人遭刧,禍出非常。人多離散,田屋抛荒」。嘉慶己巳年(十四年,1809)閩客械鬥在台有數起,宜蘭、台北、桃園等地皆有;但若考慮到作者正提到台中、東勢、豐原、石岡一帶,便接「客人遭刧」,應考量同年在此地是否曾發生械鬥情事。

        果然查詢之下,得到數筆資料:「嘉慶十四年己巳四月十六日,漳泉民分類械鬥。先是淡屬起釁械鬥,至四月間,彰化奸徒乘機煽惑,庄民聞風疑慮。凡交界之處,紛紛搬徙。匪徒乘勢劫掠,遂復起事焚殺不止。迨早稻登場,庄民各思回庄收穫,始復平定。 」,這段話出自「彰化縣志」。

        雖是漳、泉械鬥,卻殃及客家族群,因而留下歌謠〈入呈臺灣貓霧捒被閩人遭害以功救粵冤事〉:「一哀兮貴漳泉,漳泉二府真發顛,淡水爭姦因口角,嘉漳兩邑皆相連。二哀兮淚淋淋,漳泉械鬥害粵人,仇畔只因爽文反,當初不該做義民。」此史料為黃榮洛先生在新竹縣芎林鄉發現之民間手抄本抄錄。歌詞末附註「嘉慶拾肆年十月卅日,貓霧捒粵人入呈」。

         當時彰化縣的漳泉械鬥,害及貓霧捒的客家人,這些客家族群被迫遷移,部份搬到台中東勢鎮以及苗栗 。由此可證所謂「嘉慶己巳,世遭變亂。客人遭刧,禍出非常」指的就是1809年的彰化縣漳泉械鬥。

 
        接著張氏又說「塹彰交界,坡頭山頂。慣藏盜賊,捕人剪徑。張盧被刧,險些致命」,這「塹彰交界」指清代竹塹與彰化縣的交界,也就是今日苗栗一帶,發生了「張盧被刧」一事。查《淡新檔案》,曾有竹南四堡土城庄民張廬被十餘名強盜破門搶劫,財物洗劫一空 。竹南四堡土城庄位於今日台中縣後埔鄉,北隔大安溪與苗栗縣相望,符合張氏「塹彰交界」的說法。《淡新檔案》中紀錄張廬被劫之事,與舊版《四言雜字》紀錄的地點、人名都相符,兩者紀錄的應是同一事件。

        但是若承認舊版《四言雜字》的張廬被劫就是《淡新檔案》關於張廬一案之紀錄,則成書時間上又生矛盾:根據《淡新檔案》紀錄張廬被劫一案,發生於光緒八年(1882),當時臺灣的行政區劃分應是二府、八縣、四廳,與舊版《四言雜字》的「台灣地土,一府九衙。正堂六個,四縣九衙。鳳山嘉義,台灣彰化」、「南北兩路,四縣一府」敘述不符。這種矛盾,如何解釋?筆者想起過往蒐書經驗中,某次在台北百城堂舊書店購得一本中國福建流傳之雜字,內文有「一十九省,北京順天,奉天江西……」,又云「臺灣海外,四縣一府」,依前句將「奉天」算為一省而言,則此書應成於奉天設省的1907年之後;問題是若然如此,1907年臺灣早就進入日治十餘年,又何來「四縣一府」?曾以這問題請教百城堂書店主人林漢章,林漢章推測雜字書常有因地制宜、隨時演變的特色,因此「奉天」作為一省,乃是後人所加,但卻未將臺灣版圖刪去。這個說法,或許也可以套用於舊版《四言雜字》上。筆者推測是張氏編寫《四言雜字》時,臺灣仍是一府四縣時代,也就是光緒元年(1875)之前;不久發生張廬被劫之案,遂被添入書中,然而舊制一府四縣的敘述卻依然沒有改正,因此才會出現年代互相矛盾的情況。自然,也可能《四言雜字》作於張廬遭劫之後,但寫到地轄範圍時,依然習慣性地以舊制敘述。

        如果能接受這個推論,筆者則大膽更進一步假設:《四言雜字》作者張氏,可能出身或居住於今日台中、苗栗交界一帶。這個猜想,源於筆者在蒐集整理舊版《四言雜字》的過程中,發現許多箭頭不約而同指向這附近之地域。

        第一,前文述及的嘉慶己巳年之變故,已推論是指彰化縣漳泉械鬥。此事禍延貓霧捒客家人,遂移民至台中東勢與苗栗。當時全台械鬥事件頻仍,若非與張氏有密切關係,何以只挑此例來描述?或許張氏便是當年從貓霧捒遷徙到苗栗的客家族群子弟。《四言雜字》談及臺灣各地民情之時,首從「東都中路」講起,可能也是張氏本出身中部的旁證。----據說台中東勢地區,張姓可是大姓,不知有關聯否?

       第二,舊版《四言雜字》提及的竹南四堡土城居民張廬被劫,並非知名案件,當時臺灣亦未有發行全島之報紙刊物;在當時消息流通不如現代便捷的環境下,張氏能知悉此事,並且心有所感而花了部份篇幅將此案寫入書中,讓筆者開始思考張氏就是當地人士的可能性。----更何況張廬也姓張。

        第三,李開章編訂《四言雜字》時,自道「今回幸得張氏原本,依樣校正,始得完全無訛也 」,李開章能在苗栗銅鑼一帶取得「張氏原本」,則張氏之故里就在該處附近的可能性要比他處高些。綜合前述,筆者才大膽假設張氏是台中北部、苗栗南部客家人,雖然並沒有決定性的證據,然而或許是後人研究《四言雜字》溯源的一個參考。

        歷來探討四言雜字的文章,只推得作者姓張而已,哪裡人、什麼時代人,無法得知。今我幸獲舊本,窺知了四言雜字被刪去的文字,隱隱約約把作者所處的時地範圍縮小了,然而還是就差了一步。我也好想大喊:「張先生,踹共啦!」

   

2 則留言:

  1. 如果張先生,真的踹共,您可能會被嚇驚死。

    感謝分享! 您真的很厲害!很用心! 受益良多!

    回覆刪除